复习六大误区
误区一:梦想走捷径 如果说面试过关走捷径代价小、风险小、成功率比较高的话,笔试则是代价大、风险大、成功率太低。但凡参加过一次以上考试的同学,都会不由自主做走捷径之梦。老子曰:“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”我们既然选择了护士这个职业,就选择了活到老,学到老的人生,学习和临床经验之积累同样需要一个过程。
误区二:迷信他人经验,刻舟求剑。 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借鉴他人的经验是有必要的。但如果囫囵吞枣,无异于刻舟求剑。如,某人说这本书好,他就是看这本书过关的,有人评价某个老师讲课生动幽默、重点突出,但不一定适合你,尤其是网上论坛的一些贴文,很多考生喜欢看看人家的复习方法,看看人家对某某老师、某某辅导班、某某书的评价等。须知每个人发帖,目的不是同的:有的炫耀自己,有的想打击别人,有的出于商业目的(如雇佣网络打手毁谤别人)。某段时间,把一个严肃的话题搞得乌函瘴气。所以看帖子时,一定要弄清楚介绍的经验是否适合于你。也许少上网或只固定和某几个人交流是个不错的办法。 与迷信他人经验相反,就是盲目自信,因为以前不管什么考试,自己随便看看书就过了。什么辅导书、辅导班、网络课堂等,不是骗人就是耽误功夫。等到考完分数线一下来,悔之己晚。
误区三:题海战术,不对知识进行尝试挖掘。 复习的时候几乎都有这样的感受,好不容易看完,感觉也可以,但一做题,尤其是做历年考题就发现,原不是那回事,一多半还是不会。
考生戏称:“考的都是平时不注意的,重点几乎不考!” 其原因就是只看所谓“重点”,知识深度掌握不够,尤其是近2年,考题越来越灵活。从一道题出发,变换角度,增减条件,命题者就可以一而十的变换出各种题目。如果做完一道题后,细挖掘它的内涵:每个选项在解题有什么相似之处(解题思路,题干叙述),又有什么联系?唯有这样,才能以一胜十,举一反三。一味做题的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,只看到区域而看不到联系,耗时耗力,以前会的重复了多次,不会的还是不会,没有多大长进。 当然,培养提高应试能力,肯定需要多做题。要把市面上所有的试题都做完没必要,历年考题要精读,不仅从题干角度分析,还要从答案分析,分析分析再分析,经过一番绞尽脑汁,任何人都会悟出其命题的规律。其他的所谓练习题,依情况选择练习即可。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,假若你想参加某个辅导班,如果老师只是讲重点(不足80个课时的辅导班也就只能画画重点),而不是详细讲授,其结果跟泛泛看书、题海战术是一样的。很难有一个明显的提高,除非你的基础本身就不错。也正是因为如此,我们教学团队一直鼓励大家平时多看书,提前复习。
误区四:疏于计划,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 明日复明日,明日何其多;可以说真正制定严密学习计划的考生很少很少,更不要说严格执行了。往往是明天要复习多少多少。这类考生还有一个共同特点,总是埋怨自己自制力差、记不住,并且还束手无策。无奈、无助的明日复明日的等待天上掉馅饼。情绪高涨时,一天看8个小时书,情绪低落时3天不看一眼。 如果你也属于这种类型,老师强烈建议你参加一个辅导班,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,效果会要好得多。至于是网络辅导班,还是现场面授班,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。
误区五:一味追究学习方法,却不知如何学习。 看着别人的学习方法都很好,可自己一实验,就是不适合。于是乎埋怨自己记忆力差,这并非事实,而是方法问题,比如,用眼不用手,常常见到人将手放进口袋里看书。殊不知眼最具有欺骗性。一道题的解题过程,看着不难,但亲自做它时,就发现处处有玄机。如果拿着笔,遇到疑问记下来,不时做些批注效果,就有另外一番境界。还比如,复习辅导书,听说哪本不错,也跟风买来一本看看,结果还得随着辅导书的编写思路调整复习思路和,导致消化不良。总之,学习方法还需要自己总结。
误区六:事实已经证明,考过的题几乎不再考了? 早些年有考生疑惑“考过的题还会再考吗?”到近2年则变成:“事实已经证明,考过的题几乎不再考了!”于是乎,考生中间流传:“历年考题今后不会再考,看了也是白搭”事实恰恰相反,历年考题最能反映命题意图、命题方向。持上述观点者,无不是指望押题、背答案过关,而不是学会知识。我们教学团队对考题的分析研究一直是从历年考题切入的,基护、内、外,妇、儿所有的解题思路都可从历年真题中锻炼出来。因而得出结论,历年考点重复率高达80%。